心理咨询师袁勇贵表示,其实青少年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,当孩子“不乖”了,把心“封”起来的时候,家长和老师应该引起重视,主动及时就医。
袁勇贵说,有些父母陪伴缺失,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;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,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,总是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比;有些家长对孩子完全贬低……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。在不经意间,“心灵的感冒”——抑郁症就找上门了。还有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,发生任何事情,家长都帮着孩子处理好,孩子不需要操心,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,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抑郁的情绪。
孩子出现一些负面情绪,家长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去调节这种情绪和心理呢?袁勇贵建议如下。
第一,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,不要总是去比较,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孩子,或者说成绩好的孩子,不能给他更大压力。“我们经常讲要跟自己比,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就行了,总是“比较”会比出问题来。”
第二,要放松,孩子要有学习的时间,也应该有玩的时间,很多家长一看到小孩玩马上就骂,就会让孩子非常反感,容易造成更多的压力。
第三,要运动,运动本身可以改善情绪,释放压力,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运动时间。
第四,生活要规律,不能每天作业都写到半夜,要给孩子休息时间,帮助他提高效率。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、愉悦感缺乏、兴趣丧失,伴有精力下降、食欲下降、睡眠障碍、自我评价下降、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,甚至有自伤、自杀的念头或行为,持续存在两周以上,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,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。
要警惕抑郁症的认知症状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,比如:记忆力下降:记不住事;注意力下降:上课时总是走神;执行功能受损:犹豫不决、难做决定;精神运动速度减慢:反应慢,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思路;另外,还有不少人会莫名其妙地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,比如头疼、经常拉肚子等,这样的抑郁症通常很难发现,患者一般不会到心理科就诊,跑到其他科室又查不出原因,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。
这些青少年的身体或不当行为状态,在很多家长、老师眼中,很容易与思想品德、个性问题相混淆。但对于心理精神科医生来说,这些恰恰是青少年抑郁情绪或疾病的表现,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与支持。
希望家庭、学校和社会携起手来
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
在孩子需要的时候
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